close

PIGG釣魚遊戲真實版圖鑑第二彈,
對小笠原超上級有疑問的人也可以在這裡留言
藍字部份為日文漢字,紅字部份為中文名字

 

アカハタ(赤羽太紅石斑魚;Grouper)

1.jpg 

分佈在日本以南、印度、西太平洋沿岸的珊瑚礁。特徵是背鰭邊緣為黑色,身上有不規則白色斑點。一般的石斑魚大多屬於夜行性,不過紅石斑魚白天也會出沒。味道方面評價兩極,價格偏高。主要是用在中華料理或法國料理。鮮度好的話可以作成生魚片,不過通常是煮過後食用,其中最好的調理法是加入蔥、醬油、老酒等調味料一起清蒸。(石斑果然是要清蒸阿….)

アカハタ.jpg  

 

アカタチ(赤太刀赤刀魚;Acanthocepola)

2.jpg 

分佈在南日本海、黃海到菲律賓一帶大陸棚的泥沙裡。特徵是身體細長,背鰭、臀鰭和尾鰭相連在一起,身體側邊則有一排黃色的圓斑。因為警戒心較強,所以平常喜歡躲在自己挖的洞裡。雖然大部分的地方沒有吃這種魚的習慣,不過作成魚干或拿去油炸味道都不錯。

アカタチ.jpg   

 

オニダルマオコゼ(鬼達磨鰧魔鬼石狗公stonefish

3.jpg 

生活在印度洋、西太平洋等熱帶海域的珊瑚礁裡。日本近海的話則分佈在小笠原群島、奄美大島、沖繩等海域。為了偽裝成岩石,這種魚全身凹凸不平,身上分佈著像瘤一般的突起物。平常像岩石一樣一動也不動的等待獵物,看到目標時會快速的用大嘴一口氣把獵物吞噬。背鰭的棘十分堅硬,連潛水靴都能輕易貫穿,而且會分泌強烈的神經性毒液,被刺到的話會有致命的可能,是很危險的一種魚。雖然大部分地方不吃這種魚,不過在沖繩屬於高級魚。最好吃的季節是夏天,據說作成生魚片比河豚還美味。

オニダルマオコゼ.jpg  

 

ハナヒゲウツボ(花髭鱓藍管鼻鯙Ribbon eel

4.jpg 

分佈在印度洋、西太平洋以及日本西南諸島等熱帶海域。最長可達130公分,特徵是身上鮮艷的色彩,以及鼻頭前方肉質的突起物。由於鼻子前方突起物的前端,猶如花瓣一般綻開,另外上顎及下顎有細長狀的突起物,因此日文名稱稱為「花髭鱓」。其重要特徵是具有「雄性先熟※註」的性轉換現象。身體的顏色也會隨著成長而變化,幼魚身體是黑色,成魚則會變成鮮艷的藍色,鼻尖到背鰭則會變成黃色。到此階段還是雄性,如果繼續成長,會變成全身黃色的雌性。平時隱身在岩縫間或沙底下,捕食或威嚇敵人的時候會從巢穴裡露出半個身體,要看到全身露出的機會非常少。

※以雄性的狀態成長參與繁殖後,性別轉換成雌性再參與繁殖。

ハナヒゲウツボ.jpg  

 

アラ(東海鱸;Niphon spinosus)

5.jpg 

分佈在日本到菲律賓較深海域的岩礁裡,體型類似鱸魚,不過眼睛和頭比鱸魚大,鱗片則比驢魚小。雖然好吃不過漁獲量少,幾乎沒有在市場流通,屬於高級魚(網路看了一下,一人份的火鍋要8000日圓)。這種魚做成生魚片最棒,加在火鍋裡也很好吃。燒烤的話不管做成「鹽燒」或「幽庵焼き」(柚子風的烤魚)或是「粕漬け」(用酒糟醃漬後燒烤)味道都很棒。

アラ.jpg  

 

コガネシマアジ(黄金縞鯵黃鸝無齒鰺;Golden trevally )

6.jpg 

分佈在南日本、インド、太平洋的內灣或沿岸的珊瑚礁裡。稚魚的時候經常跟著水母、幼魚時經常跟著鯊魚等較大行的魚類一起生活,又被稱為『パイロットフィッシュ』(領航魚),不過成長為成魚後,會離開大魚自成一群。幼魚時為鮮豔的金色、身體邊有粗細條紋交互並排。長大後則會變成銀色,條紋變得不明顯,並且身上會出現黑點。這魚的特徵是兩顎沒有牙齒,可以當成觀賞魚來養,不過因為成長後可達1公尺以上,所以需要大型的水槽才能養殖。

コガネシマアジ.JPG  

 

モヨウフグ (模様河豚星斑叉鼻魨;Arothron stellatus )

7.jpg 

分佈在日本茨城縣以南,以及西太平洋、印度洋等地的珊瑚礁海域。幼魚的身體成橙色,腹部有黑色斜條文,因為顏色奇特所以常被當成觀賞魚。成魚的外觀則會成為灰色或白底黑斑,大型魚可以成長到90公分以上。雖然琉球人會吃這種魚的肉,不過因為皮膚、內臟(特別是卵巢)具有劇毒,所以現在日本大部分地區明文禁止食用這種魚,也禁止當成食用魚販賣。

 

モヨウフグ.jpg  

 

オオセ(大瀬日本鬚鯊;Fringe shark)

8.jpg 

俗稱豆腐鯊、虎鯊、主要分佈在西北太平洋(日本房總、能登半島以南的地區),以及澳洲沿岸。其特徵是頭部大而扁平,身體則如同翻面的平底鍋一般扁平,臉部周圍有如同鬍鬚一般系長的突起物,背上有不規則的條紋。此魚屬於夜行性的魚,經常蜇伏在海底,加上體型和花紋具有迷彩的效果,所以即使到水族館也不容易找到。另外這種魚是軟胎生的,一次可以產下30條小鯊魚。可醃製成沙魚煙,或是製成魚漿或魚丸。

 

オオセ.jpg  

 

アカメ(赤目日本尖吻鱸;Japanese lates)

9.jpg 

只分佈在日本的太平洋沿岸的一種大型肉食魚,為日本特有種,主要出沒在宮城縣和高知縣。幼魚為黑褐色、身體及額頭有黃白色的縱線或斑點,成魚的身體則是銀白色,背部高高隆起,並帶有點灰褐色。臉部長得有點像鱸魚,眼睛部份雖然是黑色的,不過在黑暗的地方因為光反射的角度的關係,看起來會呈現紅色,因此稱為「赤目」。這種魚經常入侵河口或是汽水海域(鹽水和淡水混和成的海域),應該是為了要藉由汽水海域較低的滲透壓來除去身上的寄生蟲。由於是夜行性魚類,警戒心也很強,所以通常是利用夜晚或下雨的時候入侵汽水海域。可以作成生魚片或鹽燒,味道也接近鱸魚。在釣客當中算是很有人氣的一種魚。不過因為數量稀少、分佈地區狹窄,加上環境污染以及密魚等因素,數量急速減少,因此被列為「絶滅危惧IB類(EN)」的魚類,宮崎縣等地也已明文禁止捕撈。

アカメ.jpg  

 

ヒトヅラハリセンボン(人面針千本紋二齒魨Diodon liturosus

10.jpg 

分佈在津輕海峽以南的日本海沿海,以及和歌山縣以南的太平洋沿岸,一直到西太平洋至印度洋之間的溫帶、熱帶海域。特徵為淡褐色、身上帶有暗色的斑點,背部則有大型的黑斑。因為背部黑斑看起來像人臉,所以被稱為「ヒトヅラハリセンボン」。平常身體成橢圓形,遇到危險時身體會膨脹,並豎立起許多刺,用以自衛。不含毒性,可以食用,可是肉很少。在沖繩,這種魚被稱為「アバサー」,屬於高級的魚。將魚肉和豆腐與蔥一起放進白味噌裡煮,在加進烤過磨碎的肝臟,據說相當好吃。

ヒトヅラハリセンボン.jpg  

 

オニカマス (鬼魳巴拉金梭魚;Sphyraena barracuda)

11.jpg 

生存東太平洋以外的熱帶海域。身體很長,最大可超過兩公尺,下顎突出,背部呈現青黑色,約有20條黑色橫紋。因為肉也有毒,不能食用,所以又被稱為「毒かます」,越大隻毒性越高,捕獲的話通常會當成廢棄物處理。個性兇暴,據說比鯊魚危險,在網路上有美國婦人被攻擊,造成肋骨斷裂和肺部破裂的新聞。

オニカマス.jpg  

 

アカマンボウ(赤翻車魚月魚Opah

 12.jpg

生活在世界各地的溫帶與熱帶海洋。是一種全長約2公尺,體重可達270公斤的大型魚。幼魚時身體細長,和地震魚(リュウグウノツカイ)的幼魚很像。成長圍成魚後,魚的身體變為扁平,呈卵圓形;口小,眼大;鱗片細小。體色從粉紅、藍色到紫色皆有,散布白色斑點,嘴巴邊、眼睛周圍以及魚鰭均為橘紅色。雖然體型和翻車魚很像,不過在分類上卻是完全不同的魚。在夏威夷和沖繩等地屬於貴重的魚類,不過因為需求量低,加上那特殊的體型導致在搬運與調理上比其他魚類困難,因此沒有專門捕這種魚的人(通常是捕鮪魚時順便捕獲)。因為魚肉顏色和味道很像鮪魚,所以常成為鮪魚的代替品。在調理方面,這種魚適合油炸,不過有時也會當成壽司的材料,或是鮪魚的替代品。

susizanmai_akamanbo.jpg  

關聯文章:

[Pigg]真實版pigg釣魚圖鑑-日本海超上級(兼揪團文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oc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